新加坡國立大學Zhai Wei和Lim Kian Meng課題組向南極熊投來稿件:基于新型超聲場輔助的DLP 3D打印設計制備的超吸能非連續(xù)互穿相復合材料,。
1.jpg (47.08 KB, 下載次數(shù): 113)
下載附件
2022-3-12 09:39 上傳
受到木材,、骨小梁,、蝴蝶翅膀和海洋生物骨架等自然界孔隙結(jié)構(gòu)的啟發(fā),,人們設計了高孔隙率(通�,?紫堵蚀笥�70%)的固體結(jié)構(gòu)并稱之為多孔結(jié)構(gòu),。多孔結(jié)構(gòu)具有輕質(zhì),、高強的特點,并且在破壞過程中能夠保持較高的平臺應力,,兼具優(yōu)異的能量吸收特性,。然而,受到內(nèi)部高度開放的孔隙影響,,結(jié)構(gòu)之間在破壞時缺乏相互保護,。為了充分利用多孔結(jié)構(gòu)應力平臺區(qū)的變形模式,可以將多孔結(jié)構(gòu)作為復合材料中的增強相,,制備互穿相復合材料(interpenetrating-phase composite,,IPC)。然而,,在設計IPC材料時,,若采用樹脂與樹脂復合形式將導致材料強度不佳,而采用樹脂與金屬/陶瓷復合的形式又會增加材料的密度,。因此,,上述兩種設計方法均難以獲得理想的輕質(zhì)材料。
為了獲得高性能的復合材料,不僅需要在材料設計方面進行創(chuàng)新,,還需要對制備方法進行改進,。基于物理場輔助定向自組裝樹脂3D打印技術是新一代復合材料的前沿制造技術,,能夠?qū)秃喜牧现刑畛涞奈⒔Y(jié)構(gòu)進行精確控制,。目前,可以通過電場,、磁場,、剪切場和超聲場輔助的形式實現(xiàn)填充物的定向自組裝。其中,,超聲場利用駐波促使填充物運動,,適用于多數(shù)填充材料。
近日,,基于超聲場輔助的3D打印技術,,研究人員提出了一種非連續(xù)互穿相復合材料,” discontinuous” IPC,,簡稱為d-IPC材料,。與傳統(tǒng)IPC不同,d-IPC的中增強體組元由非連續(xù)的顆粒組成,。為了制備d-IPC材料,,研究人員首先對DLP 3D打印機進行了改裝,添加了超聲場輔助定向自組裝裝置(圖1),。
1.jpg (420.72 KB, 下載次數(shù): 141)
下載附件
2022-3-12 09:31 上傳
△Fig. 1: A schematic of the ultrasonic-DLP printing process and deriving the d-IPC.
接著研究人員對d-IPC材料進行了打�,。▓D2A)和實驗測試。實驗結(jié)果表明,,與純樹脂材料相比,,含有1 wt%陶瓷顆粒的d-IPC材料經(jīng)過優(yōu)化后比能量吸收提高了37 J/g。此外,,雖然d-IPC材料內(nèi)部陶瓷顆�,;ゲ幌噙B,,但得益于宏觀有序的組裝方式,,材料強度高達68MPa。與陶瓷顆粒含量相同但顆粒隨機排列的復合材料及輕質(zhì)高強點陣結(jié)構(gòu)相比,,d-IPC材料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圖2B),。
2.jpg (180.83 KB, 下載次數(shù): 97)
下載附件
2022-3-12 09:31 上傳
△Fig. 2: Illustration of the (A) as-printed d-IPC samples and (B) benchmarking materials used for comparisons.
通過對d-IPC材料的增強機理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增強主要來自于有序組裝但非連續(xù)的陶瓷顆粒增強相,,該增強相不會導致材料強度的顯著降低,,但能夠通過誘導局部漸近失效來對材料的大變形進行調(diào)控。由于打印材料的開放性,超聲場輔助DLP 3D打印技術可推廣到含有不同材料,、尺寸和形態(tài)的填充物與樹脂基體復合的材料制備中(圖3A,、B),進一步發(fā)揮d-IPC材料的多功能應用潛力(圖3C),。
3.jpg (117.48 KB, 下載次數(shù): 109)
下載附件
2022-3-12 09:37 上傳
△Fig. 3: (A,B) Extended studies for a diverse range of particles and demonstrations of (C) multifunctionalities for enhanced thermal conductivity, magnetism, and microwave absorption.
總而言之,,該項研究展示了使用超聲場輔助的DLP 3D打印技術開發(fā)新型復合材料的潛力,使得材料具有優(yōu)異的能量吸收特性與獨特的變形模式,。該研究也為未來復合材料吸能器設計提供了新思路,。相關研究成果發(fā)表于Applied Materials Today期刊,Li Xinwei博士為論文第一作者,,Lim Kian Meng副教授和Zhai Wei助理教授為論文通訊作者,。
https://doi.org/10.1016/j.apmt.2022.1013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