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沈陽晚報
南極熊獲悉,,2023年8月5日,,沈陽虹橋中醫(yī)醫(yī)院實施了東北首例3D打印假體植入內固定術,,為股骨粉碎性骨折導致左腿變短以及外旋畸形的患者馬先生進行了手術。新技術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時預后效果也更佳。沈陽虹橋中醫(yī)醫(yī)院特邀專家樸成哲教授聯(lián)手沈陽虹橋中醫(yī)醫(yī)院副院長朱美達帶領的專家團隊共同完成了這場手術,。目前,,手術順利完成,,患者已進入恢復期。
Jietu20230808-140822.jpg (41.62 KB, 下載次數(shù): 61)
下載附件
2023-8-8 14:10 上傳
57歲的馬師傅是一位鉗工,,平時除了有些高血壓之外,,身體十分健康。但去年11月,,一場厄運突然降臨,,馬師傅在單位干活時左大腿根部不慎被掉落的鐵棒砸傷,導致了粉碎性骨折,。馬師傅突然受傷對家人無異于晴天霹靂,,家人緊急將馬師傅送去醫(yī)院。一個平靜而幸福的家庭自此陷入了病痛和奔波中,。
馬師傅被送到醫(yī)院后,,醫(yī)生為了馬師傅的生命安全,將粉碎的骨頭清除,,但愈合后左腿比右腿短了6厘米,,失去了勞動與生活的能力。為了讓馬師傅今后可以自如行走,,需要進行植骨把失去的部分補齊,。
沈陽虹橋中醫(yī)醫(yī)院副院長朱美達介紹道:“患者由于外傷嚴重,在之前的手術中取出碎骨后,,整個股骨近端存在大量的骨缺損,,并存在短縮的外旋畸形。為了讓患者恢復行動能力,,需要把肢體延長到正常長度,。”
朱美達說,,在此前,,傳統(tǒng)手術植骨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醫(yī)生取下患者身上其他不重要的骨組織,,移植到患者骨骼缺損的地方,。但人身上多余骨頭并不多,每取一次骨就是對人體的巨大傷害,。另一種方式是將骨庫里他人捐贈的骨組織移植給患者,,但移植后很有可能不能存活。如果采用原來的技術,,需要分多次手術來進行植骨,,不僅費用昂貴,而且會讓患者承受額外的痛苦,另外由于患者缺失的骨量太大,,采用這種方法的術后效果也未必好,。
樸成哲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骨頭缺損少的話,可以進行單純植骨手術,。缺的多的話要做帶血管的腓骨移植,,但是馬師傅軟組織損傷嚴重,沒有可供接血管的地方了,。而且這個骨缺損挨著髖關節(jié),所以利用環(huán)形的外固定架來進行骨延長手術也不適合,,在臨床上十分棘手,。”
Jietu20230808-140831.jpg (36.44 KB, 下載次數(shù): 77)
下載附件
2023-8-8 14:10 上傳
樸成哲說,,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骨科田耘教授團隊研發(fā)的“金屬3D打印定制式長段骨缺損修復體系統(tǒng)”,,是國內首款獲得注冊審批的金屬3D打印定制式長段骨缺損修復體系統(tǒng),填補了業(yè)界空白,,標志著創(chuàng)傷骨科的修復重建技術邁上了新臺階,。
最終,馬師傅以及家屬和醫(yī)院經過商議和討論,,確定采用3D打印假體植入內固定術的手術方案,。
朱美達說,植骨手術中運用3D打印技術,,是利用電腦建模以及3D打印機,,用鈦合金材料針對患者的缺失部分打印出相應形狀的假體。在3D打印技術應用于骨科前,,也存在假體植入的技術,,但經常要面對傳統(tǒng)的標準化假體效果不佳的問題,而3D打印技術能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精準定制假體,,使治療由“削足適履”轉向“量身定制”,。如今的3D打印假體是多孔網狀結構,有利于自身的骨質再生,,再生的骨頭會長入假體的空腔中,,從而有利于長久的穩(wěn)定。
樸成哲說:“本次手術有兩個創(chuàng)新之處:首先這個位置,,國內目前沒有人做,。另外本次手術沒有采用常規(guī)的鋼板進行輔助固定,而是采用個性化定制的鈦金屬3D打印骨小梁鈦板進行輔助固定,。骨髓炎,、腫瘤或創(chuàng)傷造成的骨頭缺損超過5厘米的患者都適合采用這種手術。”
8月5日上午,,手術進行了兩個多小時,,手術后馬師傅的左腿長度已經恢復正常,但因為從受傷開始就長期臥床,,這次手術后還需要經過兩三個月的恢復期,,等待骨頭長入假體后才能下地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