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3日,南極熊獲悉,,為慶祝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NHM)建館150周年,,一座全新的展廳近日向公眾開放,,隆重推出“修復我們破碎的星球”(Fixing Our Broken Planet)主題展覽。此次展覽中的陳列柜尤為引人注目,,它們是由博物館內(nèi)部團隊與巴塞羅那的3D設計與制造工作室LAMÁQUINA攜手打造,,采用了融合回收粘土和生物聚合物接頭的3D打印陶瓷技術。展廳在修復過程中,,既保留了其珍貴的維多利亞時代建筑特色,,又巧妙融入了可持續(xù)的設計理念與材料,充分體現(xiàn)了博物館的創(chuàng)新與遺產(chǎn)保護,。
nhm1.jpg (280.35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昨天 23:04 上傳
可持續(xù)設計與陶瓷制造工藝
倫敦自然歷史博物館是羅馬式建筑的杰出典范,,于1881年正式開放,并因其廣泛使用赤陶土(Terracotta)而聞名于世,。由阿爾弗雷德·沃特豪斯(Alfred Waterhouse)設計的這座建筑,,被構想為一座“獻給自然的殿堂”,旨在頌揚地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在維多利亞時代工業(yè)化的倫敦背景下,,選擇赤陶土不僅是出于其美學價值,也考慮到了其衛(wèi)生特性和成本效益,。
正如當年選擇赤陶土是對時代背景的回應,,新展廳的設計同樣緊密契合了當代的需求。其中一項核心策略便是采用3D打印陶瓷制作陳列柜,,確保在滿足展廳功能需求的同時,,嚴格遵守歷史遺址的文物保護標準。此外,,為踐行當前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理念,,博物館委托進行了一項全面的評估報告,對各種制造工藝和材料選項進行了比較分析,。研究結果明確指出,,采用機器人生產(chǎn)的陶瓷部件是最具可持續(xù)性的選擇。
LAMÁQUINA工作室負責生產(chǎn)展廳所需的陶瓷部件,,其中40%使用了來自陶瓷工業(yè)的回收粘土,。制造過程中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技術:底座部分使用3D打印技術,而頂部的水平封蓋元件則采用2D鋪磚技術,。整體設計采用模塊化理念,,便于未來拆卸,并配備了生物聚合物接頭進行干式組裝,,確保了長期的可持續(xù)性,。
上釉和燒制工序在知名的Ceràmica Cumella工廠進行,采用了節(jié)能型窯爐,,能夠同時燒制多個部件,。部分燒制過程使用了可再生能源,,進一步提升了項目的可持續(xù)性。為優(yōu)化生產(chǎn)效率,,整體設計被拆分為十個模塊化組件,,最終在三個月內(nèi)成功生產(chǎn)出1,686個獨立部件。機器人的精準操作確保了每個組件都嚴格符合設計規(guī)格,,并集成了諸如電纜和標牌穿孔等必要功能,,同時保證了尺寸的精確性。
在近期發(fā)布的一份新聞稿中,,LAMÁQUINA強調了粘土3D打印面臨的主要挑戰(zhàn)之一:材料在生產(chǎn)過程中對環(huán)境條件的高度敏感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每個模塊在整個制造過程中都受到持續(xù)監(jiān)控,,以測量其在各個方向上的收縮率,。這些數(shù)據(jù)被實時反饋到數(shù)字設計文件中,以便進行精確調整,,最終確保所有組件的生產(chǎn)公差控制在5毫米以內(nèi),。
除了技術上的復雜性,該項目還面臨著嚴格的法規(guī)限制,。設計和安裝過程必須遵循嚴苛的指導原則:任何干預措施都不能觸及博物館的歷史墻體,,并且單個支撐點的最大承重被限制在400公斤以內(nèi)。這些限制條件深刻影響了設計方案和后勤規(guī)劃,,最終促成了一個高效的安裝流程,,僅用十天便順利完成。
nhm2.jpg (159.86 KB, 下載次數(shù): 0)
下載附件
昨天 23:04 上傳
3D打印技術對藝術與雕塑領域的影響
3D打印技術正日益廣泛地應用于文化遺產(chǎn)的保護與復制,,涵蓋了從古代文物,、遺跡到全新的雕塑和紀念碑等多個方面。2022年,,倫敦大學學院(UCL)的研究人員結合X射線成像,、人工智能和3D打印技術,成功再現(xiàn)了文森特·梵高(Vincent Van Gogh)一幅失傳的畫作《兩個摔跤手》(The Two Wrestlers),。研究團隊與藝術家Jesper Eriksson合作,,利用X射線檢查了現(xiàn)有畫布下方的顏料層。隨后,,通過一個基于梵高繪畫風格訓練的人工智能算法處理這些數(shù)據(jù),,生成了一個能夠反映這幅遺失藝術作品的3D模型。
在美國德州的“穿越時空的德州博物館”(Texas Through Time Museum),,檔案保管員利用3D掃描技術對一種史前掠食者的化石遺骸進行了數(shù)字化保存,,確保了這些脆弱標本能夠得以長期研究和展示。在西班牙,國家考古博物館運用同樣的技術,,精確復制了圣佩德羅·德·拉斯·杜埃尼亞斯拱門(Arch of San Pedro de la Dueñas),這不僅有助于文物的保護,,也促進了公眾參與,。澳大利亞國家海事博物館則展出了一艘于2021年出土的19世紀船只的3D打印復制品,生動展示了增材制造技術如何支持歷史闡釋并豐富教育體驗,。
|
上一篇:3D模型生成工具 Sloyd 2.0 正式上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