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_1456990669_rnXUMh.JPG (69.61 KB, 下載次數(shù): 64)
下載附件
2016-3-8 13:48 上傳
蜻蜓具有極其出色的飛行性能,,能忽上忽下,、忽快忽慢、空中懸停,,甚至做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飛行, 讓多數(shù)鳥類望塵莫及,,故有“飛行之王”的美譽。近日,,同濟大學研究沈海軍教授團隊針對一種常見的蜻蜓 — 碧偉蜓展開了包括計算機建模,、風洞試驗、撲翼機制作在內(nèi)的一系列仿生研究工作,,并于本月初成功借助3D打印技術成功研制出了一架仿生微型電動遙控機器“蜻蜓”,,同時進行了初步試飛。
據(jù)南極熊了解,,這只機器蜻蜓的設計制作過程如下:首先,,研究團隊分析了蜻蜓的身體構造,,然后采用CAD軟件對其進行了3D數(shù)字建模,最后通過3D打印機打印出了其3D實體模型,。
m_1456990771_fBVziS.JPG (44.19 KB, 下載次數(shù): 65)
下載附件
2016-3-8 13:48 上傳
在設計階段,,研究人員根據(jù)蜻蜓的體態(tài)特征簡化了翅膀、翅脈,、頭部,、足部、胸部以及腰身部,。他們結合撲翼飛機特點,,設計并繪制出了相應的仿蜻蜓飛機的機翼、機身,、起落架、發(fā)動機架等部件CAD模型,;其中,,蜻蜓的尾端被巧妙地設計成了飛機的方向舵。有了CAD模型,,將其轉化為STL文件格式,,便可依次在3D打印機中打印出仿蜻蜓飛機的頭部,、翅膀,、足以及身體等撲翼機部件。
給蜻蜓撲翼機選配動力和電子裝備非常重要,。根據(jù)以往的經(jīng)驗,,研究人員精心挑選了7mm直徑的有刷電機和相應的減速組作為動力,3.7伏特的的鋰電池作為能源,;發(fā)射/接收裝備選擇紅外二通控制。其中,,一個通道控制蜻蜓機翼的撲打頻率,,即飛行高度與速度,另一通道控制蜻蜓的航向,。蜻蜓的方向舵選用自制的4mm線圈直徑的微型電磁舵機。
m_1456990845_pDGzfv.JPG (63.26 KB, 下載次數(shù): 59)
下載附件
2016-3-8 13:48 上傳
將上述3D打印的“蜻蜓”部件,、動力和電子裝備組裝起來,,并在”蜻蜓”翅脈上鋪設0.1mm的聚乙烯塑料薄膜,一個遙控的機器“蜻蜓”便基本完成,,見圖2,。完成后的機器“蜻蜓”總重15克,翼展15cm,,身長16cm,。在加電和遙控下,蜻蜓的一對翅膀交互拍打,,產(chǎn)升力和拉力,;尾部的電磁舵可左右自如偏轉,控制蜻蜓的航向,。
為了確保動力系統(tǒng)與氣動性能相匹配,,加裝了動力系統(tǒng)的3D打印機器“蜻蜓”在同濟大學微小飛機實驗室的風洞中進行了吹風實驗。測試結果顯示,,該動力系統(tǒng)可產(chǎn)生十余克的升力和拉力,,滿足“蜻蜓”飛行的動力要求。這里,,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實驗所使用的風洞很特別,是不久前該實驗室1:1成功復原的100余年前萊特兄弟所使用的風洞,。該風洞原來的升力/阻力機械天平目前已被改造成了精度更高的電子天平,。
m_1456990942_muFjil.JPG (35.82 KB, 下載次數(shù): 67)
下載附件
2016-3-8 13:48 上傳
3D打印機器“蜻蜓”進行風洞測試
在自然界千萬年的進化中優(yōu)勝劣汰,禽類,、昆蟲、飛魚等動物練就了高超的飛行本領,。相比之下,,人類的航空史僅有百十年,因此,,人類要自由翱翔,,還有許多地方需要向動物學習。目前,,利用三維打印技術,,同濟大學已相繼成功研制了飛鳥撲翼機、仿生飛魚滑翔機,、機器蜻蜓等等,。三維打印技術的出現(xiàn),能夠幫助我們揭示更多自然界中動物飛行的奧秘,,為人類探究動物飛行增加了一種新的手段,。
延伸閱讀:《以假亂真!日本愛好者利用3D打印制作出仿生學撲翼機》
轉自科學網(wǎng)沈海軍教授博客
|
上一篇:知名運動品牌安德瑪推出首款限量版3D打印運動鞋下一篇:北京阜外醫(yī)院首次使用3D打印技術引導TAVI手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