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EngineeringForLife
與傳統(tǒng)治療方法相比,,納米藥物因其具有更好的靶向性,、更高的給藥效率和良好的水溶性而引起越來越多的關(guān)注。然而,,傳統(tǒng)的藥物療效評估方法是基于單細胞的2D培養(yǎng)方法來獲得體外治療效果,,這可能不能代表實際腫瘤�,;谏鲜隹紤],,3D細胞培養(yǎng)模型成為更好的選擇,因為它們可以增加體外系統(tǒng)的復(fù)雜性,,并提供比2D培養(yǎng)更接近體內(nèi)原生的仿生微環(huán)境,。
為此,來自大連理工大學(xué)的宋克東研究員將聚合非離子表面活性劑(Pluronic F127)與姜黃素結(jié)合,,制備了水溶性好,、治療腫瘤效果好的姜黃素納米顆粒(CurNPs)(圖1)。以納米粘土,、海藻酸鈉和明膠為基礎(chǔ)制備的雜化支架具有良好的印刷相容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之后使用支架結(jié)合的轉(zhuǎn)移性乳腺癌(MDA-MB-231)細胞構(gòu)建3D腫瘤模型,研究了CurNPs對轉(zhuǎn)移性乳腺癌的治療作用(圖1),。相關(guān)研究成果以“Curcumin nanoparticles combined with 3D printed bionic tumor models for breast cancer treatment”為題于2022年12月8日發(fā)表在《Biofabrication》上,。
640.png (50.48 KB, 下載次數(shù): 371)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1 CurNPs聯(lián)合3D打印Gel/Alg/NC支架治療乳腺癌腫瘤示意圖
1. CurNPs的制備及其性能特征
首先,作者以姜黃素(Cur)和Pluronic F-127 (PF127)為原料采用納米沉淀法制備了姜黃素納米顆粒(CurNPs),。通過各種理化表征對CurNPs的性質(zhì)進行了特異性分析,,并通過體外藥物篩選,,研究了CurNPs在二維環(huán)境下對乳腺癌細胞(MDA-MB-231)和正常細胞(L929)的細胞毒性。(圖2),。
640-1.png (23.44 KB, 下載次數(shù): 347)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2 CurNPs的生物毒性試驗
2. 生物墨水的特征
在二維環(huán)境下的單細胞研究無法模擬體內(nèi)微環(huán)境的固有細胞組成和行為特征,,從而限制了其體外和體內(nèi)效應(yīng)之間的精確對應(yīng)因此,為了更好地模擬體內(nèi)腫瘤微環(huán)境,,作者對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流變性能的3D打印Gel/Alg/NC支架進行了研究,。
將海藻酸鹽/明膠前驅(qū)體溶液中加入納米粘土(NC)作為打印支撐材料,在超純水中按5:4:1的質(zhì)量分數(shù)比(Gel:NC:Alg)制備得到的油墨粘性更大(圖4a左),。流變結(jié)果表明所制備的油墨具有良好的剪切減薄性能和良好的印刷適性,。油墨之間存在較強的相互作用力,這為印刷后的形狀保持奠定了良好的理論基礎(chǔ),。此外,,油墨的觸變性表征了流體粘度對時間的依賴關(guān)系。還測量了剪切應(yīng)力隨剪切速率的變化,,結(jié)果表明,剪切應(yīng)力-剪切速率曲線的面積較大,,說明油墨的觸變性大,,穩(wěn)定性高,不易變形(圖3),。
640-2.png (16.85 KB, 下載次數(shù): 377)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3 Gel/Alg/NC油墨的流變性能測試
由此打印出的支架結(jié)構(gòu)平整,,具有良好的支撐性能,不易倒塌(圖4a右),。利用掃描電鏡可以更直觀地觀察到鈣離子交聯(lián)和EDC/NHS/MES二次交聯(lián)后3D打印支架的微觀形貌,。從圖6b可以發(fā)現(xiàn),交聯(lián)后的支架孔隙明顯,,表面不規(guī)則且粗糙(圖4c),,這為細胞的粘附奠定了基礎(chǔ)。EDS進一步說明了支架的組成成分,,接觸角的降低說明支架的親水性良好更有利于細胞的粘附,。
640-3.png (24.2 KB, 下載次數(shù): 371)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4 三維Gel/Alg/NC支架的物理性能表征
3. CurNPs在三維腫瘤模型/環(huán)境中的細胞毒性試驗及其作用機制
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建立腫瘤模型的先決條件。本研究首先采用活/死染色和CCK-8法檢測支架上L929細胞和MDA-MB-231細胞的增殖情況,,為腫瘤模型的構(gòu)建奠定基礎(chǔ),。結(jié)果表明3D打印Gel/Alg/NC雜化支架中L929細胞和MDA-MB-231細胞的增殖活性均較好,兩組間增殖能力無明顯差異,。說明所制備的Gel/Alg/NC雜化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均能促進成年正常細胞(L929)和乳腺癌細胞(MDA-MB-231)的粘附和增殖((圖5)。
640-4.png (37.13 KB, 下載次數(shù): 359)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5 三維Gel/Alg/NC復(fù)合支架細胞增殖試驗
此外,,作者還對CurNPs在三維腫瘤模型/環(huán)境中的細胞毒性進行了試驗,。對于用CurNPs處理的腫瘤模型,,如圖6所示,隨著時間的增加,,加入CurNPs后,,綠色熒光逐漸減少,表明活細胞數(shù)量逐漸減少,,而紅色熒光逐漸增加,,表明死亡細胞數(shù)量逐漸增加。在CurNPs處理的2D孔板中培養(yǎng)的細胞在24小時內(nèi)達到了約90%的細胞死亡率,。
640-5.png (46.67 KB, 下載次數(shù): 395)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6 CurNPs在3D Gel/Alg/NC雜化支架上的細胞毒性測試
接下來,,作者通過3D Gel/Alg/NC支架的H&E染色進一步研究了CurNPs對3D培養(yǎng)的MDA-MB-231細胞的殺傷作用(圖7)。從H&E染色結(jié)果可以看出,,CurNPs處理4天后,,空白對照組的大部分細胞呈球形聚集狀態(tài)。而CurNPs組的細胞數(shù)量較未處理的空白對照組更為稀疏和分散,,且大部分細胞核可見斷裂,,導(dǎo)致染色效果較差。上述結(jié)果表明,,CurNPs能夠抑制3D Gel/Alg/NC支架培養(yǎng)的MDA-MB-231細胞,,具有良好的細胞毒性(圖7)。
640-6.png (54.93 KB, 下載次數(shù): 331)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7 H&E染色分析CurNPs對3D腫瘤模型MDA-MB-231的影響
接下來,,作者進一步在3D支架上通過免疫熒光檢測MDA-MB-231細胞中凋亡蛋白(Bcl-2和Bax)的表達,,探討CurNPs對腫瘤模型的作用機制。與對照組相比,,三維支架腫瘤模型中MDA-MB-231細胞的Bcl-2熒光(488 nm和594 nm)表達在CurNPs處理4 d后顯著降低(P < 0.001),。定量分析顯示Bcl-2熒光強度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CurNPs可以抑制Bcl-2的表達(圖8a-b),。然后分析細胞凋亡促進因子Bax的表達,,CurNPs處理的三維腫瘤模型顯示出明顯的熒光增強,表明CurNPs可以上調(diào)支架內(nèi)MDA-MB231細胞中Bax的表達(圖8c-d),。上述結(jié)果表明,,CurNPs可以通過改變3D腫瘤模型MDA-MB-231細胞中凋亡相關(guān)蛋白的表達來促進細胞凋亡。
640-7.png (40.53 KB, 下載次數(shù): 371)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8 CurNPs處理的3D Gel/Alg/NC支架的免疫熒光分析
4. CurNPs和3D打印Gel/Alg/NC支架的生物安全性評價
最后,,作者通過溶血實驗評估了CurNPs和3D Gel/Alg/NC支架的體內(nèi)血液相容性,。結(jié)果表明在CurNPs和3D支架中均沒有溶血現(xiàn)象(圖9a-b)。作者又分別在96孔板中取出100μl溶血樣品,,在570 nm波長下,,每個樣品平行檢測3個,計算溶血率,,結(jié)果如圖9c-d所示,,實驗組溶血率接近0%,,與圖9a-b結(jié)果一致,進一步證明了CurNPs和3D Gel/Alg/NC支架均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和生物安全性,。
640-8.png (24.75 KB, 下載次數(shù): 362)
下載附件
2022-12-13 09:45 上傳
圖9 CurNPs與3D Gel/Alg/NC支架的血液相容性研究
綜上,,本文通過簡單的納米沉淀法成功制備了一種納米治療藥物CurNPs,所制備的CurNPs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滿足的水溶性,、良好的發(fā)光性、通過EPR效應(yīng)有效的細胞內(nèi)食以及有效的腫瘤治療效果等優(yōu)點,。此外,,通過簡單的合成方法建立了具有良好力學(xué)和流變學(xué)性能的體外支架腫瘤模型,并通過CCK8,、活/死細胞染色,、SEM等方法驗證了該三維支架能夠更好地模擬體內(nèi)腫瘤微環(huán)境,能夠較好地代表實際腫瘤,,從而更準確地進行體外藥物篩選,。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為構(gòu)建多功能納米藥物體外藥物篩選多平臺開辟了新途徑,。
文章來源:
https://iopscience.iop.org/article/10.1088/1758-5090/aca5b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