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天地間“快遞運輸”成本高昂,,在太空中直接利用3D打印生產零部件具有省時省力等獨特優(yōu)勢,。未來,太空3D打印將成為載人空間飛行和宇宙考察的標配裝備,,勢必引領未來太空制造新潮流,。
QQ截圖20170215115631.png (755.39 KB, 下載次數: 111)
下載附件
2017-2-15 11:56 上傳
在人類探索太空的過程中,設備和材料的地面補給是順利完成太空任務的制約因素,。從2010年開始,,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就與太空制造公司開始了3D打印技術的探索工作,,先后進行了微重力環(huán)境下的數百次試驗。2016年3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將升級版的3D打印機運送到國際空間站,,在太空環(huán)境中實現了更大體積和更高分辨率的打印作業(yè)。不甘落后的俄羅斯3D打印機研發(fā)團隊也已經向國際空間站提交了試驗申請,,在進行多輪地面測試后,,將篩選出一臺3D打印機“黑馬”送入國際空間站的俄羅斯太空艙。此外,,英國伯明翰大學研制出一臺能在零重力下運行的金屬3D打印機,,采用了獨特的熔融沉積方式,功率只有1.3千瓦,。
124821kt40kpp5ttqzxov0.jpg (15.28 KB, 下載次數: 117)
下載附件
2017-2-15 11:56 上傳
在太空3D打印領域,,由我國中科院研制的國內首臺太空3D打印機,已經完成了拋物線失重飛行試驗,,可在微重力環(huán)境下順利完成3D打印任務,。值得一提的是,我國的3D打印機單次可打印的最大零部件尺寸達到200mmx130mm,,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首臺在軌3D打印機打印尺寸的2倍以上,,將在我國空間站建設和后期運營維護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空間航天器的大小主要受限于運載器的大小,,利用太空3D打印就可搭建太空零件制造廠,,實現太空設備的太空制造。目前,,科學家已經開始設計太空制造系統(tǒng),,將在太空中直接打印出天線、電池板等零部件和工作生活的必需品,。太空3D打印將對人類太空探索事業(yè)的供給和支持方式帶來巨大變革,,也為空間飛行提供更加寬廣的平臺。
目前,,3D打印技術在航空航天領域已體現出極強的應用價值和發(fā)展?jié)摿�,,不僅縮短了航天產品的生產周期,降低了成本,,更進一步提高了產品性能,。作為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太空3D打印制造的產品可以勝任一些傳統(tǒng)制造工藝難以完成的工作,。未來,,太空3D打印技術除可用于在軌制造航天零部件外,還將與機器人系統(tǒng)有機組合,。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開展的“鳳凰”項目,,旨在通過拆解老舊衛(wèi)星的零部件來清理各種空間垃圾,,并用老舊衛(wèi)星的零部件重新組裝成一個全新的空間設備,太空3D打印為此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技術方案,。
124821ygx4qlv4i4mf4zzy.jpg (43.14 KB, 下載次數: 106)
下載附件
2017-2-15 11:56 上傳
擁有這么多技能的太空3D打印不僅令人癡迷,,而且打印過程并不復雜。航天員可以通過天地通信接收地面上傳零部件的數字化三維模型,,將模型輸入3D打印機機芯內部的后期處理軟件后,,3D打印機可自動生成具體控制數據和打印操作代碼,航天員只要按一下“打印”就可完成操作,。因此,,只要天地之間不斷網,任何工具都可以由地面設計好,,然后交由太空3D打印機完成源源不斷的太空制造,。
太空3D打印技術不僅省時省力省經費,更可大幅度降低太空飛行對地面的依賴程度,。相比于半年一次的太空補給,,3D打印只需數小時就可以生產出需要更換的零部件。未來有了太空3D打印機,,就可以在失重環(huán)境下自制所需的各類實驗和維修工具以及零部件,,將大幅度提升空間站實驗的靈活性和維修的及時性,同時有效減少空間站各類零件備件的種類和數量,,降低空間站對地面系統(tǒng)的依賴,,從而為人類開展星球探索提供新的動力和希望。
來源:中國智能制造網
|